百件作品全景展示 劳动教育“破圈”生长
在“劳动教育特色成果展”现场,100余件师生原创作品搭建起“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场景。这里既有激光雕刻的“建党百年”主题椴木作品、苏绣工艺的国风挂饰等传统技艺创新成果,也有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大型中国结、融合高分子材料的“色母粒”拼画等科技艺术作品,生动展现了劳动教育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破圈”活力。

在展示劳动作品的同时,活动特别设置劳动体验环节,茶艺品鉴与陶艺展区人头攒动,学生们在茶香与陶土中感悟“慢工出细活”的劳动哲学,在插花艺术体验台,学生们在修枝剪叶、配色定形中体验自然美学与人文匠心的双重凝固。当日,涵盖茶艺、陶艺、插花、结绳等多个门类的劳动体验课程累计接待师生200余名,学生将现场制作的劳动成果珍藏留念,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匠心印记”。

在非遗大师传承工坊,十位非遗传承人携独门技艺来到校园,打造出“可触摸的非遗课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吉在贝雕工坊,指导学生完成栩栩如生的“国宝熊猫”粘贴画;首届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王美江在木贴画工坊,用木材边角料拼贴出《雪乡情》,“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让学生惊叹;武氏女红工坊的发簪头饰、葫芦烙画工坊的国风纹样等作品让学子们在粘贴镶嵌、烫烙点染间,触摸到非遗技艺的温度。

下午,第九十八期博慧讲坛暨劳动精神大讲堂在图书馆报告厅拉开帷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贺严教授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密码》为题,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系统阐释“三个精神”的传承脉络与时代价值。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激荡着劳动教育时代精神的思维火花。

文字/王子萱 图片/刘景芳
编辑/房竣
审核/房竣、杨菲、张健东
编辑/房竣
审核/房竣、杨菲、张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