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上,校党委书记苑晓杰教授致欢迎辞,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高校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深化产学研融合。学校近年来积极对接辽宁省“万亿级消费品工业基地”战略,推动“人工智能+轻工业”跨界融合,展现了服务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大连市科技局副局长赵宏志在致辞中介绍,大连市作为东北开放前沿,正通过政策引导,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布局智能化工、智慧海洋等领域,打造区域性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胡振良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揭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层逻辑,为理解人工智能的“中国式现代化”属性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丁一凡研究员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剖析了人工智能在强国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强调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防范技术霸权风险。
在主题研讨环节,林德山教授解读了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主张从制度体系变革全面认识人工智能时代的资本主义。胡仙芝教授论证了人工智能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要积极完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许宝友教授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建议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证性、系统性、学理性研究。蒲国良教授从历史维度剖析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需兼顾技术创新与制度优势。齐建华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认为中国应通过技术合作提升全球治理话语权。王枫桥助理研究员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强调其对于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体系的指导意义。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唤元教授、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李玉珂教授、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威教授、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大鹏副教授分别围绕人工智能视域下的意识形态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人工智能的发展意义与路径等内容展开研讨。
本次研讨会为学界搭建了高水平对话平台,与会者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引擎,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呼吁加强跨学科、跨区域协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现代化新范式。会议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
5月16日,胡振良教授、蒲国良教授等专家学者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进行座谈。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勉励教师要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培养创新思维与问题意识,以教学提升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
文字/王佳琦 图片/刘景芳、崔常琪
编辑/刘洋
审核/刘洋、刘秉贤、齐文生
编辑/刘洋
审核/刘洋、刘秉贤、齐文生
